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招生动态>>阅读文章

应用型本科:如何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8日    阅读次数:1972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相比2014727万毕业生增长22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是用人单位甄选毕业生的根本依据。实际上,“600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也是因应于就业市场的新要求而做出的新动向。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对于应用型本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

高等学校分为以学术与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型高校和以技术和技能为主的应用创新型高校两大类。就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其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15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应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从深化创新创业的角度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对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改革,即围绕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特别是应当将传统的学业活动转变为创业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创业实践的演练过程,组织大学生直接参加一线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以便大学生在实践中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实际创业能力。

以系统培养创新能力为起点

所谓“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要求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独立思考,是受社会责任约束的独立思考,也必须有再学习做支撑。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并通过高效沟通,将独立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创新创业。创造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良好机制与氛围,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主要任务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通过激励机制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实践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创业意识绝非心血来潮,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积累和升华的结果。大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就会促进其形成坚定的创业信念,从而促进他们提高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创业意识越强,其效果越大。

通过调控机制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中,必须重视发挥创业心理优势,消除创业心理障碍。数据研究表明,心理承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与其心理承受力呈正相关,心理承受力越强,成功系数越大,反之越小。因此,高校不仅应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能源机制构筑网络化创业知识结构。从一个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首先要具有与其所创事业对应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有经营管理知识等综合性的知识,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运用社会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通过创业活动整合机制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的整合机制,这就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条件,使大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走向社会,走向生产、经营第一线,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调整和丰富知识结构,锻炼才干,从而形成真正的创业能力。

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采取多角度、多措施、全方位地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创业教育,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形式多样、富于创新和实践特点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创业的自我教育与实践,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措施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创业素质,并开辟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对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予以孵化,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制度保证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特别是高质量的就业,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这类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并且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打造素质、能力、知识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团学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精心设计团学活动内容,优化团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寻求团学工作与就业工作的结合点,探讨一种既有利于群体也有利于个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学生素质模块化的评价体系,以使就业创业教育的驱动作用得到更直观的体现。

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误区,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学生就业指导课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更是缺乏。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就业创业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学校应密切联系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健全就业管理制度,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制定中长期指导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分批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挂职锻炼、单科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大力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改革就业方法,优化就业内容,完善和强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双师型”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确保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