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细说高校招生培养新模式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阅读次数:10502什么是按“大类”招生
今年,清华大学招生将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学生本科期间还将有10个学分的课程完全可以自主安排。清华招办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学科通识教育的学习,确定自己的志趣,减少了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打破了学科界限。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是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
举例来说,上海交通大学大学2016年在川招生专业计划中,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为电子科学与工程9个专业统一以“电子信息类”招生,考生若心仪这9个专业中的任何一个或数个,都只需填报“电子信息类”一个招生专业代码即可。大类招生大大减少了考生和家长在具体专业上的纠结程度,不会为到底选择哪一个专业而苦恼不已。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这是最普遍的大类招生模式。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本科专业的划分以及所属学科。按学科招生的模式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新生在入学后进入一个学科大类学习,经过专业基础的学习后,再确定各自专业的具体方向。
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渐开始采取按大类招生。其中一种是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的形式。如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
也有是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
2.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还有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招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3.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具有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混合管理制的特点。元培学院按文、理大类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低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原则上,元培学院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致力于深入研究的专业和领域。
再比如,复旦大学在2012年就组建了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整合职能和机构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所有学生都将在本科阶段有完整的书院生活。书院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同时,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则是把所有新生统一归属求是学院,下设云峰、丹青、蓝田等学园。
4.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的普通类本科将在8大类专业进行招生,这8大类专业分别是:工科试验班类(航空航天类)、工科试验班类(信息类)、理科试验班类、社会科学试验班、工科试验班类(医工交叉班)、工科试验班类(国际通用工程学院)、理科试验班类(高等理工学院)和理科试验班类(中法工程师学院)。
为了配合这项改革,该校将在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学生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将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感悟,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二年级结束时才在专业学院内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此外,如果之后的学习年限内专业兴趣又发生了改变,学生仍可进行专业转换,实现在学术探索中的“自由迁徙”。
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
1.推迟专业选择,减少盲目
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2.增加录取机会,缓解考生压力
另一方面,大类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足率,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因为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会远远超过6个,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考生的压力。
3.大类名称相同,包含专业不同
按大类招生在报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会发现,专业目录中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以2016年在川部分招生专业为例,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等专业和数据大数据方向,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类,则包含的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和产业经济学等专业,厦门大学的经济学类包括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
所以,我省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及《招生考试报·2017 年招生计划合订本》,看清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4.将来也要分专业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通过本科阶段的前1 年半到2 年学习,学生最终还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各校实际施行情况不同。如大多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学校也会进行调控。
所以,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
大类招生的宗旨在于强化专业基础教学,拓宽人才培养口径。考生及家长在看待大类招生时,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
分清是大类招生还是单个招生专业。目前高校的多数做法是,一些专业归为大类招生,一些仍以单个专业招生,而大类相当于一个专业,具有其相应的专业代码。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搞清大类中包含了哪些专业,没有包含哪些专业,没有包含在大类中的专业要单独填报。另外,大类中包含的专业和单独设置的专业,两者名称相近的也要加以注意,相近专业千万不能混淆,否则便会报考错误。
了解具体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势。虽然说高校按大类招生是“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但各院校具体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培养特色和优势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最好能够提前了解所报的大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联系与区别,弄清培养目标和优势方向是什么,避免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走弯路。
在校表现是划分专业的关键。划分专业的原则,一般均为个人志愿结合在校表现。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意愿和个人规划,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志向,另一方面,由于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同样存在冷热差异,学生选择专业的从众、趋同现象等原因,全部满足学生志愿成为不可能,需要以在校表现作为标尺规范专业的划分。学生进校学习压力不会减少,以往那种“严进宽出”“一劳永逸”的现象有较大程度改观。